成功源自精心準備-豫中公司模擬科研井施工紀實
分類:
科技工作
作者:
張曉昂
來源:
發布時間:
2015-07-09
2015年7月2日18時04分,隨著最后一根鋼套管緩緩下入井中,標志著XMJ-02井完井成功了,甲方單位、設計者、施工單位等所有守候在施工現場人員一直懸著的心此時都落地了,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勝利的喜悅。這口井的實施牽動著太多人的心。
XMJ-02井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22研究所的一口模擬井,該井設計完井井徑Φ346.0mm,井深613m,是國內施工的同性質的第9口儀器測試模擬井,目的是下入直徑Φ246.0mm非標的特制的內嵌標定模塊的玻璃鋼套管串,這些玻璃鋼套管絲扣強度低,內嵌的感應模塊耐壓強度低,而且絲扣連接時需涂特殊膠體(特制厭氧膠,在絲扣連接好10分鐘左右固化),一旦連接便無法取下。特殊的套管為該井的施工提出了特殊的要求:全井井斜不大于1°,井壁規則,井徑曲線平滑,24小時井底沉砂不得大于1m;套管一次下到底,不允許停頓,不允許交接班,不允許沖孔,不允許加壓下放。技術要求極為苛刻,施工難度可想而知。
在對國內鉆井隊伍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,業主單位決定將此項工程交給豫中公司來完成。拿到鉆孔設計書后,公司領導高度重視,為了優質高效完成該項目,公司多次組織技術人員進行研究,經過精心準備,嚴密部署,制訂了出了一套科學合理的施工方案。一方面組織精干力量,制定施工組織措施,對鉆井設備、鉆井參數、鉆井過程控制等每一個細節都做到仔細推敲,并請邀請省局專家提出意見,在多次進行修改和完善的基礎上最終定稿;另一方面精心組織施工隊伍,由公司副總經理王新敏任項目指揮長,副總工程師曹東風及公司相關技術人員組成技術保障小組,負責整個鉆井施工的技術指導。
一切準備就緒,該井于5月30日開鉆,6月24日順利完鉆,最大井深631m,最大井斜角0.58°(630m處),井底水平位移1.16m,最大全角變化率0.4°/25m(620m處)。井身質量很高,為接下來的施工環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。
模擬套管能否順利下入是該井成敗的關鍵,這些特制的套管沒有備用,每一根都要保證百分之百順利下入,不能出現任何偏差,可謂一著不慎滿盤皆輸。該井全井位于第四系和第三系,以粘土、粉砂、中細砂為主,松散破碎不成巖,并且有輕微的漏失和縮徑現象,井內環境復雜。為了確保套管順利下入,技術保障小組特別制定了下套管施工措施,對每一個崗位、每一步操作等前期的準備工作都做出了明確規定。7月1日22時,在經過多次通井,調配好泥漿性能,起出鉆具后,一切準備工作就緒,等待下套管。
7月2日7點,清晨的太陽發出刺眼的光芒,微風沖淡了夏日的燥熱,業主方、項目設計者以及施工人員都早已到達現場,在簡短的動員會之后,技術人員再次對設備、工具、鉆井平臺環境做最后一次檢查確認,8點下套管準時開始。前三根是標準的鋼套管,正常下入,自第四根開始是玻璃鋼模擬套管,此時三位主要設計者走上鉆井平臺,指導操作模擬套管的連接。首先采用C號清潔劑清洗絲扣,再用熱風機吹干,然后均勻涂抹膠體,對扣、上扣、緊扣、鉚釘加固、膠帶密封,所有這些工序一氣呵成,才將套管緩慢放入井內,一切都按部就班的進行著。
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,套管也一根一根的順利下入井內。由于工序復雜,再加上工人操作不熟練,到中午時分,只有一半套管下入井內,但為防不測,不能停下來吃飯也不能換班,炊事員將準備好的午飯——燒餅和礦泉水端到鉆臺,只能邊吃邊干。隨著操作逐漸熟練,下套管的速度也逐漸加快,18時04分,歷時10個小時,終于將所有套管順利下入井內,三位專家走下鉆臺,豎起大拇指說:“你們這支隊伍技術真過硬!”在此我們不得不提及這三位設計專家,年紀最小的74歲,最大的81歲,從8點開始下管到18點結束,他們一直在鉆臺上,頂著炎炎烈日,親自指導監督每一道工序,他們這種不畏艱苦的敬業精神和認真、負責、嚴謹的工作態度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。
XMJ-02井能夠如此高質量的完井,得益于豫中公司前期精心的準備和科學的組織施工,在此也感謝省局勘查技術處領導的大力支持,感謝為該項目付出辛勤汗水的所有工作人員!
上一頁:
下一頁: